国家花生工程研究中心 | ||||||||
|
||||||||
批准时间:2005年1月 批准部门:科技部 该“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为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是开展花生良种、农艺、产后加工研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系列开发体系,建成集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实体,成为我国花生产业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工程化示范中心、花生科技对外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中心。立足山东,面向全国,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队伍,为地方培训一批掌握先进适用花生技术的推广队伍和管理队伍。实现技术、效益、人才、资源四方面的良性循环。推动全国花生科技的进步,保持我国花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情况:作为山东省独立承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立项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引起了我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广泛关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心”在组建期内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在花生科研创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中试生产以及人才培训、对外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的带动了全国花生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2008年11月,“中心”在青岛接受了科技部组织专家组的现场检查评估,2009年1月在北京接受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委员会综合评议。2009年2月科技部批准“中心”组建工作通过验收,成绩达到优秀,并予以正式命名。 建设成效:“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基金委、农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山东省和青岛市等部门下达的重大研究任务1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7项,省级课题36多项,获得项目经费资助近9000万元;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2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农业部中华科技奖一等1项、三等1项;育成审(鉴)定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18个;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申请并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地方生产技术标准41项;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试验资质;获得有机食品花生生产基地认证证书;在国内核心和国际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20篇,被SCI或EI收录38篇,编辑出版《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花生品质学》等花生专著12部。“中心”总体研究创新能力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 “中心”建成系统的全国花生试验和成果转化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建立中心省级试验站11个,在花生主产区建成15处成果转化基地,与地方协作建立13个花生协会或经济合作社。建成花生原原种繁育基地600亩,原种繁育基地2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年生产各类专用品种种子5000多万公斤。中心将育成的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和组装开发的花生优质安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技术和花生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等工程化技术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辐射带动近3000万亩花生生产发展,年均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累计达20多亿元。 “中心”建立了一支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体,年龄、专业、学历结构较合理的高效精干的花生科研创新团队。现有固定人员7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15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的32人。团队成员中有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3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1人,山东省千名知名专家4人,研究生导师10人。中心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培训了一批花生技术的推广队伍和管理队伍。与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联合举办花生种植培训班100多次,派出科技人员130多人次,培训农技人员5000多人,培训农民4.5万人。 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社会公益类农口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建设不仅推动了我国花生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花生良种繁育、生产和产后加工等领域工程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水平,促进了花生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而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油脂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